山恒生态典型工程(之十)贵州云漫湖

 

贵州被誉为天然“大公园。特殊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构成了贵州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交相辉映的丰富旅游资源。

国际贵安,绿色启航。贵安新区位于贵阳市和安顺市结合部,规划控制面积1795平方公里,预计在2030年人口达到200万人左右,规划范围北至天河潭路,南至贵安路—中心大道,东到东纵线,西沪昆高铁。目标定位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探索欠发达地区城市发展建设新模式,将其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和生态文明示范区。

贵安新区作为全国唯一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定位的新区,目前正式成为我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将更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贵安新区立足绿色崛起的发展理念,坚持以集约、绿色、低碳、智慧的山水田园生态新城为目标,率先在开发中采取低冲击开发模式和探寻海绵城市建设新路径,努力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五化”融合发展的绿色赶超新路子。贵安新区瑞士风情小镇由此应运而生。

贵安新区瑞士风情小镇位于贵安核心区,总用地5.6平方公里,投资规模约80亿元,于山湖之间建设秀美的“东方瑞士风景区”。本项目将结合瑞士发展模式特点及贵州特色,以生态、环保、健康、快乐为核心理念筑梦贵安休闲旅游时代风貌,以对自然、大地、人文的尊崇,打造集田园休闲、家庭教育、生态度假、生态商务等为主要功能的高端度假休闲风景区 。

项目主要规划为三大区域:生态休闲公园、生态养心小镇、山地禅修胜地。其中,生态休闲公园是以喀斯特山水花林观光为主体的特色公园,以瑞士特色的风貌景观为基础的休闲公园。生态养心小镇是以生态健康理念为核心的养生牧场。山地禅修胜地是以高峰山万佛禅院为依托的禅修中心。

贵安新区瑞士风情小镇规划模式——“生态引领、文化支撑”的规划模式;

与优美的自然环境紧密联系,遵循地域文化,结合地方建筑元素和空间格局

——“延湖层叠、分层渐进”的建设模式;

围绕项目核心资源上坝水库,分圈层开发,有序递进,以田园休闲旅游,对生态环境的提升,实现对湿地的升级应用——“农旅结合、系统先行”的运营模式

打造生态休闲经济,将农业与观赏、休闲、度假、游乐等功能多维结合;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乡村风貌、践行城乡一体化,实现政府-企业-原住民三方共赢;以构建完善的生态环保旅游系统,作为项目运营的根本。

      我公司针对中国·贵安“东方瑞士”小镇农业观光园项目的水生态循环系统构建做一个整体的方案设计。针对:人工湿地科普区、“人工湿地”科普展示区、雨水收集处理和回用、上坝水库清水型生态循环系统构建进行方案设计;

设计主要理念:水生态循环

水生态循环包含2个方面的内容:

1、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处理回用

2、上坝水库清水型生态系统构建-生态渔业

综上所述,水生态循环工程实施后, 中国·贵安“东方瑞士”小镇农业观光园的整体水域环境将会得到极大提升,良好的岸带环境实现水土间的物质交流和能量流通,营造水生生物栖息地,提升了整个项目的生态品质、景观,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效益。

第一章 概述

1.1项目信息              

工程名称:中国·贵安“东方瑞士”小镇农业观光园水生态循环系统构建

施工地点:贵阳市贵安新区,贵阳市与安顺市结合部;

建设单位:贵安新区棕榈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1.2项目概况

1)项目由来

中国·贵安“东方瑞士”小镇农业观光园是由贵安新区棕榈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投资打造的集田园休闲、家庭教育、生态度假、生态商务等为主要功能的高端度假休闲风景区。为了切合项目的整体定位,保证整个项目环境质量,我公司特针对该项目的水生态循环系统进行整体设计。

2)地理位置与湖体形态

该项目位与贵安新区与安顺市结合部,湖体和水系是依据地型自然形成。




 

图1项目现状实景图

 图2项目平面布置图

3)补水来源与水系连通

    该项目补水为周围山体的地表径流和雨水汇流。

1.3工程内容    

1、上坝水库的清水型生态系统构建-生态渔业的循环经济;构建水域面积:约243822平方米;

 2、人工湿地科普区构建-多样性人工湿地环境展示;构建面积:约67275平方米;

 3、“水循环-人工湿地”科普展示区-国内常用和先进技术方法介绍。

  4、生态浮岛(浮床)景观设计-科普展示区和廊桥水面景观

  5、雨水收集和处理回用设计-海绵城概念试点

1.4工期目标

根据业主要求,本项目工期目标为2个阶段:

   1、人工湿地科普区构建-多样性人工湿地环境展示;

2、“水循环-人工湿地”科普展示区-国内常用和先进技术方法介绍。

  3、人工浮岛(浮床)景观设计-科普展示区和廊桥水面景观要求在9月份完成,并且呈现效果;其它项目根据业主计划安排

4、计划竣工时间:20159

5、项目负责人:林旗华,技术负责人:李云冉。

第二章 上坝水库清水型生态系统构建

2.1 清水型生态系统构建的必要性   

城市景观水体是城市人居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美学价值、文化功能和经济意义。

随着中国·贵安“东方瑞士”小镇农业观光园的不断开发,项目中的水系受人为活动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污染物质会随着雨水通过地表径流和其它方式进入水体中,从而导致水体越来越差。因此构建整个水体的水生态平衡,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采用水生态系统构建技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营养盐转化迁移链,通过高等植物吸收氮磷,鱼类牧食植物,人工捕鱼这个链条,将有机和无机的污染物从水体中迁移出来,从而降低内源污染负荷,抑制藻类生长,使得水体清澈洁净。

中国·贵安“东方瑞士”小镇农业观光园为示范性海绵城市的试点小镇,其特殊的定位,水质保护工作直接关系到周边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只有水体清新才能融山、水、园为一体,彰显生态水城特色的理念。同时也实现水体良好的经济循环。

2.2 水生态循环的技术理论

本工程以湖沼学及恢复生态学为基础,依据稳态转化理论,通过对清水稳态与浊水稳态之间转换机理的研究,开创性的提出清水型生态系统修复技术,通过对工程区域、及工程流域的水环境的调查,确定水生态系统构建模型,选用本地先锋优势种,构建完整的清水型生态系统,通过生物操控手段及实时监控手段的运用,优化调整建立长效运行机制,最终使系统稳定长效运行。实现水循环的良好经济模式。

主要转换循环理论如下:



 

 2-1 水中C(污染物)的循环


 

2-2 清水态和浊水态的转换关系


 

 

2-3 稳定转换的恢复力与稳定极限

 

 

2-4 清水稳态向浊水稳态的转换过程

2-5 稳态转换理论和生物操控


 

2-6 清水稳态水循环经济水体系统群落构成

 

2-7 水生态循环经济食物网链

综上所述,水生态循环经济不但能构建良好的水质景观清水态系统,而且能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真正做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效果。

2.3水生态循环的技术路线

清水态系统构建技术的关键是恢复草型湖泊系统结构和良好的水生态食物网链。技术路线如下图:

 3-7 水生态循环技术总路线


2-8 水生态循环生物操控技术流程

根据本项目的实际情况,上坝水库拟采取的技术措施主要有:

1、多样性生态驳岸           

2、沉水植物构建

3、底栖动物构建

4、浮游动物构建

5、食物网链构建

6、多样性生境营造

7、水循环经济-渔业经济效益

2.4多样性生态驳岸

2.4.1 多样性生态驳岸构建的必要性

根据我公司的现场的实际考察和中国·贵安东方瑞士小镇农业观光园以后的发展趋势,观光园水系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1、雨水对驳岸、原有山体、原生态裸露土壤的冲涮,造成雨后水体的浑浊;

2、随着观光园的不断开放和发展,人类活动的干扰越来越严重,地表径流带来的污染物质也越来越严重;

为了减轻和抑制这两个问题,建设多样性生态驳岸尤为重要。多样性生态驳岸的主要作用有:

1、截留地表径流携带的面源污染物,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外源污染物对湖水环境的威胁。

2、多样性的设置,水下沉水植物、岸边挺水植物和岸上灌木、乔木的搭配,形成了良好的景观效果。

3、各种多样性的堤岸为不同的水生动物、野生动物等提供了生存栖息的场所,维护了生态环境。

2.4.2 多样性生态驳岸构建的方案

2.4.2.1总体原则:

1、生态护坡植物首先应该考虑截留面源污染的效果,其次应该考虑景观美化效应。

2、根据原有湖岸地貌与地形特点,设置击剑石堤岸、草坪堤岸、木桩堤岸等。

3、层次性设置。

根据湖岸地貌与地形特点,建设宽度不等植被缓冲带,构成截留面源污染物的生态护坡,有效地截留部分进入湖泊的面源污染物。按照不同湖岸地貌特征与土壤水分状况,平水位水面以上依次种植湿生植物、中生草本植物与矮小灌木,平水位水面以下的重建湖岸带自然湿地湖水自然净化系统。

2.4.2.2植物搭配选择

沉水植物:选择根系比较发达的,常绿矮生植物,形成水下护坡草坪和水下森林,主要品种为矮生耐寒枯草;

挺水植物:根据外部环境统一规划,以植物多样性为主,兼顾景观效果;如芦苇、茭白、美人蕉、再力花、水芹、荷花、黄菖蒲、梭鱼草等。

岸上植被:本方案选择一定比例的常绿小灌木与常绿草本植物,综合选择暖季型与冷季型不同植物,以保证湖岸带全年景观效果。冬季时常绿草本植物与枯萎的植物互相映衬,不仅可美化冬季景观,还可以丰富景观多样性。具体植物选择如下:

灌木:小叶黄杨、山茶花、栀子花等。

草本:冷季型草本植物:紫羊茅、草地草熟禾、草熟禾、小糠草、匍茎剪股颖;暖季型草本植物:狗牙根、假俭草、结缕草、细叶结缕草、中华结缕草、马尼拉草、百喜草等。

2.4.2.3生态护岸、护坡的建设

河岸的建设要根据湖面的面积及水深,断面形状、功能、护岸的基础设计条件来选择工艺,同时要考虑不同阶段的模式满足环境及整体建设的要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利用环境及生物条件的可利用资源建设打造。一般商业区、接待区断面的护岸应采取垂直形的硬堤岸方式,材料选用块石浆砌,并延伸至湖底。河堤靠人行道边间隔种植成形灌木,同时增加硬堤岸生态恢复装置。岸边植物搭配必须和整体园林设计相融合。清水型驳岸可采用放坡形湖岸,湖面水深较浅,采用水草(挺水植物)、石砌、木桩相结合的方式护坡。浅水区种植大面积的挺水植物及纵水植物,如芦苇、茭白、美人蕉、水葫芦、水芹、荷花等。水葫芦及荷花等纵水性植物由其自然生长向湖面外延伸,这种生态方式的形成是我们可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多样性生境构造的驳岸则必须采用人工湿地的模式构建,种植大量的芦苇、香蒲和本地的凤尾竹等适合水禽、鱼类和野生动物筑巢穴、栖息。

2.4.2 挺水植物和生态驳岸的效果、实景图

2-9 湖岸带面源污染控制生态护坡效果图

梭鱼草旱伞草                水菖蒲 

花叶芦竹香蒲力花

2-10 常用挺水植物图

 

2-11 湖岸带面源污染控制生态护模式图

 

 

2.5沉水植物-水下森林构建

2.5.1 沉水植物-水下森林构建的必要性

沉水植物作为主要的初级生产者,固化与转化太阳能并向其它水生生物提供能量,使整个系统得以运转,沉水植物丰富的水体水质清新,沉水植物在水体污染治理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其对水质的影响是通过多种途径与机制实现的,沉水植物对湖泊中氮、磷等污染物有较高的净化率,可固定沉积物、减少再悬浮,降低湖泊内源负荷;为附着生物包括螺类等提供基质,为浮游动物提供避难所,从而增强生态系统对浮游植物的控制和系统的自净能力。可为降解微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有利于微生物的生存。沉水植物庞大的根系为细菌提供了多样性的生境,为微生物的好氧呼吸提供了有利条件,进一步增加了水生生态系统食物链长度和复杂性,从而形成稳定、平衡的生态系统。

2.5.2 工程设计

沉水植物分为深水型沉水植物和浅水型沉水植物两大类。深水型沉水植物种植在水深1.5米-3.5米的区域,浅水型沉水植物种植在水深0.5-2.0米的区域。种植密度一般为80-120株/m2;稳定的水下森林沉水植物生物量可以达到2-6kg/m2

(1)   深水型沉水植物品种选择

根据贵阳这边的气候和地域,拟用于本工程的深水型沉水植物如下。

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

眼子菜科,眼子菜属。多年生沉水或浮叶草本,又名竹叶眼子菜、大叶藻,地下茎发达。形态特征:叶线状披针形或长椭圆形,8~12cm长,2.5~3cm宽,叶脉2条,明显,黄色,有长柄,托叶膜质。仅有沉水叶,先端急尖,叶缘波状,具有不规则的锯齿,叶柄长2~5cm。穗状花序顶生或假腋生;雄蕊4枚,心皮3~4枚,褐色。果鸭头形,2.4mm,有光泽,背脊3稜,褐黄色。喜生地质较硬的湖泊、池塘和河道及水沟、及水流缓慢的淡水中,可作绿肥和饲料。在我国南方湖区最为普遍。

 

狐尾藻(Myriophyllumverticillatum

小二仙草科中的狐尾藻属,多年生草本。形态特征:根状茎生于泥中,由节部生多数须根。茎软,细长,圆柱形,狐尾藻多分枝,通常长可达50厘米左右,但依水的深浅,长短不一。叶无柄,褐绿色,生于水中者较长,长3~4厘米,通常4-5轮生,羽状全裂,8~15对,裂片丝状,长0.5~1.5厘米;水上叶鲜绿色,长约1厘米,小裂片稍宽短。夏末初秋开花;花单生于水上叶叶腋,无柄,4枚轮生,略呈十字排列,一般水上叶的上部为雄花,下部为雌花,短于苞片;苞片羽状篦齿形分裂;雄花萼片4枚,较大,倒披针形,雄蕊8枚,花药淡黄色;雌花萼片4枚,极小,舟状,开花时即脱落,子房下位,4室,柱头4裂,向外反卷,羽毛状。果实广卵形,长3毫米,具4条宽而浅的槽。水生草本,均为沉水植物。叶对生、互生或轮生,线形至卵形,全缘或为羽状分裂。花小无柄,生于叶腋,或成穗状花序,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或杂性株。雄花具短萼筒,先端2~4裂或全缘,花瓣2~4片,雄蕊2~8枚。雌花萼筒与子房合生,具深槽,无裂片或4裂,花瓣小或缺,子房下位,花柱4(2)裂,通常弯曲,具羽毛状柱头。果实具4深槽,或分裂为4果瓣。秋季于叶腋生出冬芽越冬。中国狐尾藻属植物常见有4~5种,如小狐尾藻、穗花狐尾藻轮叶狐尾藻、三裂叶狐尾藻等。其中的小狐尾藻叶互生,其它三种的叶轮生。这几种狐尾藻,在中国南北方均有分布。生于池塘和湖泊中。

蓖齿眼子菜(Potamomgeton pectinatus

菜眼子菜科眼子菜属,多年生沉水草本。形态特征:茎细弱,线状,直径约1~1.5毫米。叶线形或丝状,长3~10厘米;托叶成鞘状,长2~3厘米,膜质。花序梗细弱,穗状花序长1~4厘米,由2~6轮间断的花簇组成;花被4片,绿色,镊合状排列;雄蕊4,无花丝;心皮4,无柄,分离。小核果椭圆形或宽卵形,长约3~4毫米,先端具短喙,背面具脊或圆形,腹面扁平或稍凹陷。花期6~7月。生于池溏、沼泽或沟渠中。分布我国东北、西北各地。

(2)浅水型沉水植物品种选择

根据贵阳市区域气候、地质地貌、以及贵阳市周边区域情况,拟用于本工程的浅水型沉水植物如下。

 

苦草(Vallisneria natans (Lour.) Hara

苤菜科苦草属,多年生无茎沉水草本,有匍匐枝。叶基生,线形,长30~50厘米,宽5~10毫米,顶端钝,边缘全缘或微有细锯齿,叶脉5~7条,无柄。雌雄异株,雄花小,多数,生于叶腋,包于具短柄的卵状3裂的佛焰苞内,雄蕊1~3;雌花单生,径约2毫米,佛焰苞管状,先端3裂,长约1~2厘米,有棕褐色条纹,有长柄,丝状,伸到水面,受粉后,螺状卷曲,把子房拉回水中,花被片6,两轮排列,内轮常退化,外轮带红粉色,较大,花柱3,2裂;子房下位,胚珠多数。果圆柱形,成熟时长约14~17厘米。种子多数,丝状。花期8月,果期9月。在我国广泛分布于河流、湖泊等水域。

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maackianus A. Bennett

眼子菜科眼子菜属,多年生沉水草本,无根茎。形态特征:茎细长,直径0.5~1毫米,具分枝,近基部常匍匐,于节处生出多数纤长的须根,节间长2-10厘米。叶条形,无柄,长2~6厘米,宽2~4毫米,先端钝圆,基部与托叶贴生成短的叶鞘,叶缘具微细的疏锯齿;叶脉3~7条,平行,顶端连接,中脉显著,侧脉较细弱,次级脉不明显;叶鞘长0.3~0.6厘米,抱茎,顶端具一长3~5毫米的膜质小舌片。穗状花序顶生,具花2~3轮;花序梗通常不膨大,与茎近等粗,长1~4厘米;花小,被片4,淡绿色,雌蕊4枚,稀少于4枚,离生。果实倒卵形,长约4毫米,顶端具长约0.5毫米的喙,背部3脊,中脊狭翅状,侧脊稍钝。花果期6~9月。生于湖泊、池塘等静水水体,水体多呈微酸性。地上茎细纤,形园分枝,地下根状茎横走泥中,周年生物量变化相对不大。具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在野外考察湖洲草滩时见有种子繁殖的苗株。微齿眼子菜无性繁殖极强,每年阳春3月当水温回升到10℃起上时,湖中越冬贴泥的茎枝逢节萌生须根,抽发新植株。同时越冬植黄的老植株也开始反青。种群更新为一年龄和多年龄植株组成混合群丛。观察发现,5月份微齿眼子菜植株普遍反青转绿,5-7月开长,小型穗状花序生枝梢,直立出水面,小花、紫红色;7-9月结果,果扁椭圆形。一般9-10月生物量达到全年最高值,到12月份微齿眼子菜生长渐渐停滞,部分植株枯萎,转入越冬期。

金鱼藻(Ceratophyllumdemersum L

金鱼藻科金鱼藻属,为多年生沉水草本。形态特征:茎长40~150厘米,平滑,具分枝。叶4~12轮生, 1~2次二叉状分歧,裂片丝状,或丝状条形,长1.5~2厘米,宽0.1~0.5毫米,先端带白色软骨质,边缘仅一侧有数细齿。花直径约2毫米;苞片9~12,条形,长1.5~2毫米,浅绿色,透明,先端有3齿及带紫色毛;雄蕊10~16,微密集;子房卵形,花柱钻状。坚果宽椭圆形,长4~5毫米,宽约2毫米,黑色,平滑,边缘无翅,有3刺,顶生刺(宿存花柱)长8~10毫米,先端具钩,基部2刺向下斜伸,长4~7毫米,先端渐细成刺状。花期6~7月,果期8~10月。群生于淡水池塘、水沟、稳水小河、温泉流水及水库中。具无性和有性繁殖,雌雄同株。雄花生长在植株上部,雌花生长在植株下端,成熟后的雄花粉洒落在水中,借水为媒进行受粉。9-10月果实成熟后脱离母体沉入湖底越冬。待翌年春再度萌发新植株。金鱼藻无性繁殖能力很强,虽然能结果实,但在湖泊中仍以营养繁殖为主。秋末冬初,随着水温下降,金鱼藻枝尖节间不再伸长,密集的叶丛紧包生长点,形成特化营养繁殖体——球状体眠芽苞。冬季母株解体,芽苞掉落到湖底越冬。

 

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

水鳖科黑藻属,多年生沉水草本。形态特征:茎圆柱形,表面具有纵向细棱纹,质较脆。休眠芽长卵圆形;苞叶多数,螺旋状紧密排列,白色或淡黄绿色,狭披针形至披黑藻的花针形。叶3~8片轮生,常具紫红色或黑色小斑点,先端锐尖,边缘锯齿明显,无柄,具腋生小鳞片;主脉1 条,明显。花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腋生无柄雄佛焰苞近球形,绿色,表面具明显的纵棱纹,顶端具刺凸;雄花萼片、花瓣各3片,白色。果实圆柱形,表面常有2~9个刺状凸起。种子2~6粒,褐色,两端尖。花果期5~10月。喜阳光充足的环境。环境荫蔽植株生长受阻,新叶叶色变淡,老叶逐渐死亡。最好让它每天接受2~3个小时的散射日光。性喜温暖,耐寒,在15~30℃的温度范围内生长良好,越冬不低于 4℃。黑藻广布于淡水池塘、湖泊和水沟中。具无性和有性繁殖。黑藻的有性繁殖,雌雄异株,花小、单性,雄花单生于近球形的佛焰苞内;雌花子房延伸的啄长1.5-4cm,开花时伸出水面。雌雄佛焰苞生于叶腋,雄苞倒园锥形,雌苞管状,其花果期6-9月。在湖滩草洲的下沿见有黑藻种子繁殖的幼苗。黑藻的无性繁殖,在湖中主要有营养繁殖芽繁殖,种群更新为一年龄植株组成。一般每年深秋在各植株小枝的顶端,形成持化营养器官鳞状芽苞——冬芽,成熟后脱离母体沉入湖底,休眠越冬,其母株死亡,到翌年春繁殖芽苞——冬芽萌发成新植株,组成新群落。

伊乐藻(Elodeanuttallii

水鳖科,为雌雄异株,属多年生沉水草本植物。植株鲜绿柔嫩,茎节上的叶腋内可分生新枝,有时还伴有细线状不定根;叶无柄,三枚轮生,植株呈倒圆锥形分布。伊乐藻繁殖力强,春季生长最快,夏季高温生长停滞,进入休眠状态,秋季再度生长,形成新的种群。伊乐藻原产于美洲,是一种优质、速生、高产的沉水植物,被称为沉水植物骄子。伊乐藻适应力极强,只要水上无冰即可栽培,气温在5℃以上即可生长,在寒冷的冬季能以营养体越冬,当苦草、轮叶黑藻尚未发芽时,该草已大量生长。具有性和无性繁殖,雌雄异株,雄花生于叶腋。在太湖中主要靠茎节的叶腋内萌生新株,产生白色浅状不定根,起固养和吸收营养的作用。它能忍受在0℃以下的寒冷,水温10-30℃能正常生长。在盛夏高温、强光下停滞生长。在自然条件下,伊乐藻以年为生长周期,3月冬芽及残留的营养体开始萌发生长,5月进入生长期,11月后植株开始沉入湖底,以营养体和休眠芽苞同时越冬。夏季水温32℃时伊乐藻生长停滞,大部分死亡,残留的茎杆沉入湖底,到秋季水温25℃残留的茎节叶腋内再度萌发,形成新的种群。伊乐藻喜温又耐寒、耐阴、耐贫脊,但是由于植株生长呈倒三角形而不耐风浪。

石龙尾(Limnophila sessiliflora(Vahl) Blume

玄参科石龙尾属,产西南部至东北部,但主产地为南部。水生或沼生草本,叶有齿缺或分裂,沉水的轮生,羽状细裂;花无柄或具柄,单生或排成穗状花序或总状花序;萼片筒状,萼齿5,近相等或后方一枚较大;花冠管筒状,5裂,裂片2唇形,上唇全缘或2裂,下唇3裂;雄蕊4,两两成对,内藏;蒴果卵形或长椭圆形,为宿萼所包,空间开裂;种子小,多数。

水蕴草Elodea densa (Planch.) Casp.

属于水虌科,株体茎呈圆柱形,直立或横生於水中,最粗有0.35cm,可以长达100cm,漂浮在水中也能生根长叶,在水中有些泥土,生长的情况会比较粗壮翠绿。直接把它的茎枝插在水中的泥土里,很快就能长出很多新的嫩芽,不用种子也能繁殖,生殖力很强。3~6片轮生的薄叶呈长披针状线形,具细锯齿缘,有一主脉,比金鱼藻宽。4~8月开花,雌雄异株,雌花只在南美被看过,其他地方不开雌花,雄花生於茎上端,花成熟时,雄花的花柄会伸出水面,大概5cm长,三片白色的花瓣宽椭圆形,表面有很多皱摺,雄蕊的花丝是鲜黄色的,花药是黄色的,花瓣下面有三片长椭圆形的花萼。因为环境污染的缘故,原生状态下的水蕴草已经很少看到,现在常见的都是养在人工水池中,有净化及美化水质的功能,作为水族箱的布置和显微镜观察植物生理的实验材料。把水蕴草放进水族箱中,会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大量的氧气,提供鱼呼吸用的同时,也是水蜗牛喜爱吃的植物饲料。

2.6大型底栖生物群落构建

2.6.1 大型底栖生物群落构建的必要性

大型底栖生物在水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流动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例如,在有机物降落的底泥表层区域,一些双壳类只摄取它们所在穴居地的沉积物,而一些动物则有专门的器官从水-泥界面获取食物,腹足类牧食有机碎屑。这种牧食方式的最终结果就是形成大量粪便颗粒并沉积在底泥表层。很多动物喜欢消化这些粪便颗粒,这些颗粒每通过一次底栖动物的消化道,其表面覆盖的一层微生物就被剥去,当它再次暴露于环境中时,微生物又会对其加以利用,就这样被一级级消费者和分解者摄取、利用和分解。通过这种方式一些无脊椎动物难以消化的植物物质如纤维素和木质素就很快地分解。大型底栖动物不断掘穴和排出粪便使得水体沉积物的表层几厘米的周转率非常高。这一过程称之为“生物搅拌”,它将有机质以更细小的颗粒混入沉积物,最终被中小型底栖动物所利用。出于对良性水生态系统的构建以及水质保护的需要,因此,构建合理的底栖动物群落是十分必要的。

2.6.2工程设计

根据贵阳市区域气候、地质地貌、以及贵阳市周边区域情况,拟选用以下大型底栖动物:腹足类(梨形环棱螺、铜锈环棱螺),瓣鳃类(包括河蚬、皱纹冠蚌、三角帆蚌和无齿蚌),节肢类(包括青虾、罗氏沼虾和细足米虾)。根据参考类似工程,底栖动物(螺类)放养密度一般在30~40g/m3,贝类放养密度一般在0.1~0.5 只/m3

1)大型底栖动物品种选择

梨形环棱螺为田螺科动物。形态特征:体大型,身体分为头部、足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五个部分。壳高可达70毫米以上,小型种壳高亦可达30毫米。外形为梨形。壳面光滑,或有螺棱、色带、棘状或乳头状突起。为角质薄片。头部很明显,在头部的背面两侧各有一个尖针状的触角。眼睛着生在触角基部的短柄上,一般可以看到20-30厘米远。头部两个触角之间,有向前方伸出的一个柱状突起,这是它的吻。吻的前端腹面有开口,就是它的口。口内有齿舌,上面排列小齿,利用齿舌刮取食物。雌雄异体。雄性右触角变粗,形成交配器官。卵胎生,体内受精发育。仔螺长成后,陆续排出体外,在水中营自由生活。为淡水群栖螺类,群栖于江河、湖泊、池塘和水田中。以宽大的腹足匍匐于水草上或爬行于水底。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具有耐旱,耐寒,耐氧的能力。

 

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

贝壳成体一股壳高25毫米左右,壳宽15毫米左右。壳质厚、坚硬、外形呈长圆锥形。有6-7个螺层,各螺层增长缓慢,不外凸,螺旋部呈尖圆锥形,体螺层略膨大。缝合线浅。壳面光滑,具有明显的生长线.呈铜锈色或绿褐色,体螺层上具有3条螺棱,最下面的一条最为显著。壳口呈卵圆形,上方有一锐角,周缘完整,外唇简单,内唇肥厚,上方贴覆于体螺层上。脐孔明显,呈缝状。

河蚬三个月可达性成熟,一年四季皆可繁殖。性腺最丰满期是5~8月,生殖旺期是5~6月。河蚬的寿命约为5年,最佳采捕利用期为l~2龄。制作工艺品的蚬壳,应为3年以上。河蚬栖息于底质多为沙、沙泥或泥的江河、湖泊、沟渠、池塘及河口咸淡水水域。在水底营穴居生活,幼蚬栖息深度为10-20毫米,大蚬可潜居20-200毫米,以20-50毫米分布最多。摄食经鳃过滤的浮游生物(如硅藻、绿藻、眼虫、轮虫等),是一种被动的摄食方式。河蚬为雌雄异体,但也发现有雌雄同体的个体。福建地区的河蚬每年5-8月为繁殖盛期,此时河床底部出现大量的白色粘液状物。当河蚬幼体浮游生活结束后,即沉入水底营底栖生活15-30天,再经1个月左右长成2毫米的小蚬,3个月可长到10毫米,蚬的寿命约5年。

三角帆蚌俗称河蚌珍珠蚌、三角蚌。淡水双壳类软体动物,属瓣鳃纲蚌科、帆蚌属。形态特征:壳大而扁平,壳面黑色或棕褐色,厚而坚硬,长近20厘米,后背缘向上伸出一帆状后翼,使蚌形呈三角状。后背脊有数条由结节突起组成的斜行粗肋。珍珠层厚,光泽强。铰合部发达,左壳有2枚侧齿,右壳有2枚拟主齿和1枚侧齿。雌雄异体。三角帆蚌栖息于浅滩泥质底或浅水层中,营埋栖生活,靠伸出斧足来活动。它是属被动摄食的动物,籍外界进入体内的水流所带来的食物为营养,其食性主要以小型浮游生物为主,也滤食细小的动植物碎屑。每年4月~5月,当天气晴暖,水温稳定在18℃左右时,成熟卵经生殖孔排出附在外鳃瓣上,此时雄性成熟精子随水流从雌蚌的入水管进入外鳃瓣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经1个月发育成钩介幼虫排出体外,遇到鱼类就利用足丝和钩齿抓住鱼体,在鱼身上营寄生生活,大约需经20天后可发育成幼蚌,从鱼体脱落沉入水底,营埋栖生活。广泛分布于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省,尤以我国洞庭湖以及中型湖泊分布较多。

无齿蚌具有两瓣卵圆形外壳,左右同形,壳项突出。壳前端较圆,后端略呈截形,腹线弧形,背线平直。绞合部无齿,其外侧有韧带,依靠其弹性,可使二壳张开。壳面生长线明显。壳的内面有肌肉附着的肌痕。与壳腹缘并行的外套痕;壳前上方有3肌痕,最大的一个椭圆形,为前闭壳肌痕;其后上缘为一小的略呈三角形的前缩足肌痕;其后下线为伸足肌痕。壳后端近背缘处有二肌痕,大的为后闭壳肌痕,椭圆形,其前上缘一小的是后缩足肌痕。生活在淡水、湖泊、池沼、河流等水底,半埋在泥沙中,体后端的出入水管外露,水可流入流出外套腔,借以完成摄食、呼吸及排出粪便、代谢产物等机能。

褶纹冠蚌软体动物门,瓣鳃纲,蚌科。形态特征:壳大,长近30厘米,宽10厘米,高17厘米,呈不等边三角形,前背缘突出不明显,后背缘伸展成巨大的冠。壳后背部有一列粗大的纵肋。铰合部不发达,左、右壳各有1枝大的后侧齿及1枚细弱的前侧齿。栖息于缓流的河流、湖泊及池塘内的泥底或泥砂底。雌雄异体。淡水底栖贝类,为中国沿海习见种。一般栖息于淡水缓流及静水水域的湖泊、河流以及沟渠和池塘的泥底或泥沙底里。

青虾学名为日本沼虾。形态特征:青虾体形粗短,整个身体由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构成。头胸部各节接合,由一大骨片覆盖背方和两侧,叫头胸甲或背甲。头胸部粗大,腹前部较粗,后部逐渐细而且狭小。额角位于头胸部前端中央,上缘平直,末端尖锐,背甲前端有剑状突起,上缘有11~15个赤,下缘有2~4个齿。营底栖生活,喜欢栖息在水草丛生的缓流处。栖息水深从1~2米到6~7米不等。夏秋季青虾在岸边浅水处寻食和繁殖,冬季则移到较深的水区越冬,很少摄食和活动。青虾具背光性,白天隐伏在暗处,夜间出来活动。生殖季节却一反常态,白天也会出来进行交配活动;还有投料时,白天也会出来争食。青虾的主要食物为植物碎屑、浮游生物、腐烂菜类、饭粒。广泛分布于我国淡水湖泊中。

罗氏沼虾亦称白脚虾。形态特征:体肥大,青褐色。每节腹部有附肢1对,尾部附肢变化为尾扇。头胸部粗大,腹部起向后逐渐变细。头胸部包括头部6节,胸部8节,由一个外壳包围。腹部7节,每节各有一壳包围。附肢每节1对,变化较大,由前向后分别为两对触角,3对颚,3对颚足,5对步足,5对游泳足,1对尾扇。成虾个体一般雄性大于雌性,最大个体雄性体长可达40厘米,重600克;雌性体长可达25厘米,重200克。雄性第二步足特别大,呈蔚蓝色。罗氏沼虾是一种生长速度快,食谱广,营养丰富的经济虾类,体型大,最大可40厘米,重600克。罗氏沼虾为杂食性甲壳动物,偏爱动物性食物。生活在各种类型的淡水或咸淡水水域。

细足米虾长15~30毫米,是一种小型的虾类。形态特征:额角上缘基部1/2部或2/3处有13~17个齿,尖端常有1个附加齿;下缘有10~15个齿,比上缘的大,且排列较紧密。步足细小,第一步足的腕节凹陷,螯的两指末端有丛毛。第五步足指节下缘排列着约50个梳状刺。雄性第一腹肢的内肢较小,其长度约为外肢的1/4,末端尖细,边缘具羽状毛。生活时体色透明,额角、触角和尾节常呈蓝褐色或棕红色。腹部的腹面呈淡蓝色或棕红色。

 

 

2.7浮游动物群落构建工程

2.7.1 浮游动物群落构建的必要性

浮游动物在淡水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们组成了天然水域食物链中一个重要环节,在水体物质循环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能量、物质循环起调控作用的关键功能群,其种类和数量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其它较高等水生生物的分布和丰度。另一方面,浮游动物有的以细菌、碎屑为食物,有的以浮游植物为食物,能有效的控制浮游植物的数量,因此,增加浮游动物特别是大型枝角类的数量,提高其对浮游植物的牧食力往往作为湖泊生物调控、改善湖泊透明度和水质的主要措施之一。

2.7.2 工程设计

(1)浮游动物品种选择

根据锦城湖区域气候、地质地貌、锦城湖周边区域情况,及浮游动物特性,选用了以下浮游动物:秀体溞属、盘肠溞属、网纹溞属、象鼻溞属、透明溞及大型溞。

秀体溞属(Diaphanosoma

分类地位为枝角目仙达溞科秀体溞属。形态特征:头部大、复眼大。无单眼和壳弧,有颈沟,第一触角较短、能动,前端有一根长鞭毛和一簇嗅毛。第二触角强大,刚毛式;4-8/0-1-4。肠管直,无盲囊。后腹部小,锥形,无肛刺,爪刺3个。雄体第一触角较长,有一对交媾器,位于第6对胸肢之后肠管的两侧。本属主要有奥氏秀体溞和长肢秀体溞等种类秀体溞属主要分布于湖泊、水库等较大型的淡水水体中,为滤食性。

盘肠溞属(Chydorus

分类地位为枝角目盘肠溞科盘肠溞属。形态特征:体稍微侧扁,近乎圆形。壳瓣短,长度与高度略等。腹缘浑圆,其后半部大多内褶。壳瓣后缘高度通常不到壳瓣高度的一半,头部低,吻长而尖,第一二触角都较短小,后腹部短而宽,爪刺2个。雄体小,吻较短,第一触角稍粗壮,第一胸肢有钩,后腹部较细,肛刺微弱。本属种类多,广温性世界种占多数,主要有卵形盘肠溞和圆形盘肠溞等种类。多分布于浅小的水坑或湖泊、水库的沿岸区草丛中为滤食性。

网纹溞属(Cariodaphnia

分类地位为枝角目溞科网纹溞属。形态特征:壳瓣具多角形网纹。颈沟深,头小无吻。复眼大,充满头顶。单眼小,点状。♀第一触角不甚发达。♂较发达,均可微动。瓣壳后背角稍突出成一短角刺。卵鞍贮冬卵一个。本属主要有角突网纹溞和方形网纹溞等种类。分布较广,以稻田、水沟、坑塘中更为常见,为滤食性。

透明溞(Daphnia hyalina)分类地位为枝角目溞科溞属。在我国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体型较大,为滤食性。

象鼻溞属(Bosmina

分类地位为枝角目象鼻溞科象鼻溞属。形态特征:体形虽有变化,但自头部背侧至壳瓣后背角几乎呈圆弧形,无颈沟,壳瓣后缘平截,壳瓣后腹角向后延伸成壳刺。第一触角基部不愈合为一。第二触角外肢4节,内肢3节。本属主要有长额象鼻溞、脆弱象鼻溞等种类。全国各地大、中、小水体都有分布,但主要生活在湖泊中,尤以富营养水域数量多。在大型深水湖泊或水库的敝水区多于沿岸区,为滤食性。

大型溞(Daphniamagna

分类地位为枝角目溞科溞属。形态特征:雌体长2-6mm,壳刺短,甚至消失。壳面有菱形花纹。壳弧发达但其延伸长度不如隆线溞。后腹部在肛门之后的背侧显著凹陷,形成“肛凹陷”,肛刺以此分为前后两组,前9-12个(有时5-6),后6-10个。卵鞍内冬卵2个,斜卧,长轴与卵鞍长轴成一定角度。大型溞为池塘、湖泊中的常见种,但出现率稍低,为滤食性。

 

2.8食物网链构建工程

3.8.1 食物网链构建的必要性

食物网构建是决定清水态建立另一个关键,即使清水态成功建立了,不合理的食物网结构可能导致其生态系统不稳定,甚至崩溃,水质重新变得混浊。清水态食物网结构构建主要包括肉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腐食性鱼类、植食性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细菌等构件的重建与优化,使其成为促进清水态生态系统形成与维持稳定的食物网结构。

食物网构建包括 2 个主要的食物链:

1)敞水型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型鱼类-肉食性鱼类,目的是提高对浮游植物的下行控制能力。

2)底栖食物链:碎屑-滤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目的是控制底栖鱼类的数量,降低沉积物再悬浮。

湖区在蓄水后,很多鱼类会逐步建立起种群,尤其是小型鱼类和底栖杂食性鱼类,这对浮游动物会有较大影响,从而不利于浮游植物的控制和清水态湖泊的形成。底栖鱼类还会增加沉积物的再悬浮和营养盐的释放。控制这些鱼类的数量,从而构建控制浮游植物能力强、健康的食物网结构,是建立浅水态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

放养滤食性鱼类,如鲢鱼和鳙鱼。鲢鱼是东亚特有的滤食性鱼类,是以浮游植物为主要食料,其自然分布范围较广,个体大、生长快、对浮游藻类的摄食量大、易于收获。鳙鱼为半洄游性鱼类,主要食物是轮虫,甲壳动物的枝角类,桡足类,也包括多种藻类;在公园景观湖内放养不能自然繁殖、密度易于控制。

放养肉食性鱼类,如放养鳜鱼、乌鳢等肉食性鱼类。鳜鱼,为典型肉食性凶猛鱼类,吞食对象主要是活鱼、活虾,对饵料鱼密度、个体大小要求很高;生长后期以体长达25 cm以上大个体鱼类为主要食物。成鳜可吞食最大饵料鱼的体长为自身体长的60﹪。乌鳢,乌鳢食性比鳜鱼广,饵料鱼密度较低时,可以吞食死鱼等腐蚀性食物;抗病能力比鳜鱼强,鱼苗成活率可达90﹪以上。

放养腐食性鱼类,如黄尾密鲴等腐食性鱼类。黄尾密鲴,为典型的腐食性鱼类,主要吞食有机碎屑。

根据本项目的实际情况,并参考成功实例,放养的滤食性鱼类的密度一般为0.150.2 /m3,白鲢与鳙鱼一般按91201 之间。放养的肉食性鱼类的密度一般为0.0150.02 /m3,鳜鱼与乌鳢一般按3151 之间。

2.8.2工程设计

1)鱼类选择原则

a)岸带鱼类选择原则。岸带是鱼类较丰富的生境,常见的种类包括岸带底层鱼类和岸带上层鱼类。岸带底层鱼类主要包括鲤鱼、鲫鱼等,这些鱼类过多一方面会影响水生植被的发展,还会扰动沉积物,促进沉积物营养盐释放,因此如何控制岸带底层和上层鱼类的数量是敞水区生态构建的主要原则。

b)敞水区鱼类选择原则。在敞水区控制浮游植物的关键因子是浮游动物,尤其是大型枝角类,而小型鱼类是影响大型枝角类形成较大种群的不利因子,因此如何控制小型食浮游动物鱼类的数量是敞水区生态构建的主要原则。

2)鱼类品种介绍

根据贵阳市区域气候、地质地貌、以及贵阳市周边区域情况,拟选用以下鱼类品种:鲢鱼、鳙鱼、鳜鱼、乌鳢、鲴鱼、大口鲶、匙吻鲟、鲈鱼、黄颡鱼、鲟鱼。

鲢又叫白鲢。形态特征:体侧扁,头较大,但远不及鳙。口阔,端位,下颌稍向上斜。鳃粑特化,彼此联合成多孔的膜质片。口咽腔上部有螺形的鳃上器官。眼小,位置偏低,无须。下咽齿勺形,平扁,齿面有羽纹状,鳞小。自喉部至肛门间有发达的皮质腹棱。胸鳍末端仅伸至腹鳍起点或稍后。体银白,各鳍灰白色。形态和鳙鱼相似,鲢鱼性急躁,善跳跃。鲢鱼属中上层鱼。春夏秋三季,绝大多数时间在水域的中上层游动觅食,冬季则潜至深水越冬。鲢鱼属于典型的滤食性鱼类。鲢鱼终生以浮游生物为食,在鱼苗阶段主要吃浮游动物,长达1.5厘米以上时逐渐转为吃浮游植物。鲢鱼的饵食有明显的季节性。春秋除浮游生物外,还大量地吃腐屑类饵料;夏季水位越低,其摄食量越大;冬季越冬少吃少动。鲢鱼食欲与水温成正比。鲢鱼喜高温,最适宜的水温为23℃~32℃。炎热的夏季,鲢鱼的食欲最为旺盛。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大水系。

鳙俗称花鲢,形态特征为:体侧扁,头极肥大。口大,端位,下颌稍向上倾斜。鳃耙细密呈页状,但不联合。口咽腔上部有螺形的鳃上器官,眼小,位置偏低,无须,下咽齿勺形,齿面平滑。鳞小,腹面仅腹鳍甚至肛门具皮质腹棱。胸鳍长,末端远超过腹鳍基部。体侧上半部灰黑色,腹部灰白,两侧杂有许多浅黄色及黑色的不规则小斑点。鳙的食物是水中大量生长的浮游生物。它的鳃耙细长而排列紧密,但没有骨质桥,也没有筛膜,因此滤水作用较快,滤集浮游动物的能力较大。食物的主要组成是轮虫、甲壳动物的枝角类,也包括多种藻类。从个体数量上看,藻类往往多于动物性食物。但从体积上来看,动物性食物仍占主要成分。从鳙的摄食特点可以看出,它是一种不断摄食物的种类,在浮游生物的生长季节内,只要嘴不断张闭,食物就不断地随水进入口腔。从食性特点也可以看出,它是一种中上层的类型。性成熟年龄为4~5龄,亲鱼于5~7月在江河水温为20~27℃时于急流有泡漩水的江段繁殖;幼鱼一般到沿江的湖泊和附属水体中肥育,到性成熟时期至江中繁殖,以后又回到湖泊食物丰富的地方肥育。冬季多栖息于河床和较深的岩坑中越冬。分布于亚洲东部,我国各大水系均有此鱼,但以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为主要产地。

鳜是中国特产的一种食用淡水鱼。形态特征:体较高而侧扁,背部隆起。口大,下颌明显长于上颌。上下颌、犁骨、口盖骨上都有大小不等的小齿,前鳃盖骨后缘呈锯齿状,下缘有4个大棘;后鳃盖骨后缘有2个大棘。头部具鳞,鳞细小;侧线沿背弧向上弯曲。背鳍分二部分,彼此连接,前部为硬刺,后部为软鳍条。体黄绿色,腹部灰白色,体侧具有不规则的暗棕色斑点及斑块;自吻端穿过眼眶至背鳍前下方有一条狭长的黑色带纹。鳜鱼喜生活于静水或水流缓慢的水体中,尤以生活于水草茂盛的河段,湖泊中居多。生活适温7-32℃,最适18~25℃,在适温范围内,随水温升高生长速度加快。当春天水温回升到7℃以上时开始摄食,摄食活动多在夜间进行,白天活动较少。鳜鱼为典型的凶猛性鱼类,主要捕食小鱼、小虾等,食性很大。

 

鲴是常见的典型河川性中小型鱼类。形态特征:体侧扁。腹部圆。有的在腹鳍至肛门间具腹棱。头小。吻钝。口下位或接近前位,口裂平横。下颌具锋利角鲴鱼(5张)质缘,无口须。体被圆鳞。背鳍具光滑硬棘,分支鳍条 7~9,多数为7。臀鳍条3,8~12。肛门紧接在臀鳍起点之前,下咽齿1~3行,齿侧扁而细长,顶端呈钩状。鳃耙短而侧扁,略呈三角形,排列紧密。背部灰黑色,腹部银白色。喜栖息在江、河、湖泊等较宽阔水域的中下层,银鲴和细鳞斜颌鲴生活于江河中下游,圆吻鲴生活于江河中上游。适应流水生活,常以下颌较发达的角质边缘在石面或泥土表面刮取食物,主要是硅藻类,其次为丝状绿藻、蓝藻、细菌和植物碎屑,全年摄食强度和摄食频率都较高。

大口鲶属鲶科、鲶属,俗称河鲶、太河鲶等,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的珠江、闽江、瓯江等较大河流中,是一种肉食性的大型经济鱼类。在我国南方北方均能自然越冬,适宜生存水温8~32℃,pH值范围6.0~9.0,最适pH7.0~8.4,耐氧能力较强,当水中溶氧在5mg/L以上时,生长速度最快,在3 mg/L以上时,生长正常,低于2 mg/L时出现浮头现象。在江河中,大口鲶喜栖息于水流平缓水质清新的敞水区域,每年3~4月沿江上溯作生殖洄游,9~10月陆续退回河道深处或洞穴中越冬。

乌鳢又称黑鱼,形体特征:体前部呈圆筒形,后部侧扁。头长,前部略平扁,后部稍隆起。吻短圆钝,口大,端位,口裂稍斜,并伸向眼后下缘,下颌稍突出。牙细小,带状排列于上下颌,下颌两侧齿坚利。眼小,上侧位,居于头的前半部,距吻端颇近。鼻孔两对,前鼻孔位于吻端呈管状,后鼻孔位于眼前上方,为一小圆孔。鳃裂大,左右鳃膜愈合,不与颊部相连鳃耙粗短,排列稀疏,鳃腔上方左右各具一有辅助功能的鳃上器。乌鳢喜栖息于湖泊水草繁茂的浅水域,由于它具有辅助呼吸器官,能呼吸空气中的氧气,所以对水中缺氧的耐力很强,甚至在完全无氧的水中也能生活6-8小时之久。乌鳢喜欢较高的温度,但也能忍耐低温,冬季只要冰下有水就能完全越冬。这时候乌鱼常将身体后半部潜埋于底泥中。生殖水温为18-30℃。能在水沟、沼泽、池塘、湖泊、水库水草茂盛的浅水区自然繁殖。亲鱼有造巢习惯,在圈内产卵。产卵后亲鱼有护卵和护幼的习性。乌鳢为典型的肉食性鱼类。10厘米长以内的幼鱼主要以水蚤、桡足类、水生昆虫、小鱼、小虾为食,成鱼则以各种小型野杂鱼等为食物对象。食物的大小一般为本身大小的22.25%。食量很大。成鱼在生殖期停止摄食。

匙吻鲟的显著特点是吻呈扁平桨状,特别长。鱼的体表光滑无鳞,背部黑蓝灰色,有一些斑点在其间,体侧有点状赭色,腹部白色。匙吻鲟寿命在30年以上,个体大,已发现最大的达65公斤。性成熟期在8年以上。适温广,能在结冰的水下生活,在32℃水温也能生存。对溶氧要求较高,在5-7毫克/升以上。食性类似鳙鱼,摄食浮游动物,人工养殖可辅助投喂些配合饲料。生长速度比一般的淡水鱼快,当年可长至0.5公斤以上,2龄鱼超过1.5公斤,3龄鱼超过2.5公斤。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又名黄腊丁、嘎牙子、黄鳍鱼、黄刺骨,广布于中国东部各太平洋水系。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生活,昼伏夜出。体长123-143mm,杂食,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食物多为小鱼、水生昆虫等小型水生动物。4-5月产卵,亲鱼有掘坑筑巢和保护后代的习性。在生殖时期,雄鱼有筑巢习性。

鲟鱼的头呈犁形,口下位,尾歪形,体背5行骨板。其幼鱼与成鱼均具观赏价值,其中施氏鲟(分布于黑龙江)自人工繁殖成功后,其幼鱼已正式作为观赏鱼进行人工饲养。鲟鱼是动物食性的鱼类,在幼鱼开食阶段可捕食浮游动物,但很快鱼苗就发展成营底栖生活。

鲈鱼,体侧扁,嘴大,鳞细,背灰绿色,腹面白色,身体两侧和背鳍有黑斑。生活在近海,秋末到河口产卵。为常见的食用鱼类。肉食性。生活于平静的池塘、湖泊、溪流及江河中。

 

2.9生物多样性生物生境营造

2.9.1生物多样性生物生境营造的必要性

中国·贵安“东方瑞士”小镇农业观光园原始环境虽然较好,但受到周围村落居民的日常生产活动的影响,水系也没有自然飞禽和双栖动物的生存环境,因此人为构建多样性生物生境是非常有必要的。

2.9.2工程设计

1)生境的构建主题

依据上坝水库的地形图和业主规划,适宜构建多样性人工湿地的区域为:

A、B、C区域,多样性生境分区图如下:

 

 3-12 多样性生境分区图

A区域:根据规划,构建人工湿地展示区,设置多样性人工湿地,以投放沼娃、中华鳖、乌龟等两栖动物为主的生境环境;

B区域:利用B区域中间的“小岛”,构建以飞禽、水鸟为主的生境环境;设置适宜水鸟筑巢、栖息的挺水植物;

C区域:构建水下鱼类生境,设置鱼巢,提供鱼类繁育的水下生境。

2A区域生境营造-两栖动物生境

配置的挺水植物主要有:晨光芒、水生美人蕉、香蒲、金叶菖蒲、梭鱼草、慈姑、泽泻等。配置的沉水植物主要有:矮生耐寒枯草、刺苦草、金鱼藻等。配置的大型底栖动物主要有:梨形环棱螺、铜锈环棱螺、河蚬等。配置的两栖动物主要有:沼蛙、泽蛙、中华鳖、巴西彩龟等。

3B区域生境营造-鸟类栖息生境

利用B区域中心的“小岛”,根据鸟类的栖息环境构建生境。鸟类的栖息环境如图:


 3-13 鸟类的栖息生境

首先在“小岛”种植鸟类喜欢栖息、筑巢的灌木和乔木,树种的选择如下表:

1

其次在小岛的周围种植芦苇和黄菖蒲,为鸟类提供安全庇护所,同时设置滩涂2块,为鸟类提供停留、驻足的场地。

最后小岛周边水域种植荷花、菱角等,以吸引涉禽类栖息繁殖,在B区驳岸处可设置观鸟台。

4C区域生境营造-鱼巢设置生境

鱼是水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食物网链中的重要营养级。鱼类生境的破坏和消失是鱼类种群配置失衡,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之一。

鱼巢分人工与天然两种,目前人工鱼巢主要是用于观赏鱼及渔业养殖,通过植物编制成排置于水面来粘附鱼卵,进行鱼类繁殖。其生态价值没有得到体现。通过设置仿自然鱼巢,建立多种鱼类生境如:繁殖、躲避天敌、冬眠等,为鱼类提供生境。

设计原则:不产生二次污染;易施工、易维护。

根据清水生态生态系统中鱼类种群结构配置的鱼类生物量及种类,设置符合其生境的鱼巢其形态详见下图,共计10个,规格为1m×0.8m×0.5m


 

3-14 鱼巢设置工程

2.10水循环经济-生态渔业建立

2.10.1生态渔业建立的必要性

中国贵安“东方瑞士”小镇农业观光园的主体是以生态、环保、健康、快乐为核心理念筑梦贵安休闲旅游时代风貌,以对自然、大地、人文的尊崇,打造集田园休闲、家庭教育、生态度假、生态商务等为主要功能的高端度假休闲风景区。并且同时拥有着20多万平方米的自然水库,因此构建水循环经济-生态渔业是既符合生态园主题,也能提供一个集渔业生产、观光旅游、餐饮娱乐为一体的观光休闲生态渔业基地。是一个有多重效益的事情。

2.10.2生态渔业建立的原理与意义

生态渔业,英文名称:ecological fishery,通过渔业生态系统内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分层多级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作用,使特定的水生生物和特定的渔业水域环境相适应,以实现持续、稳定、高效的一种渔业生产模式。

生态渔业是根据鱼类与其它生物间的共生互补原理,利用水陆物质循环系统,通过采取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实现保持生态平衡,提高养殖效益的一种养殖模式。

开展生态渔业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节约能源,提高综合生态效益,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渔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渔业的有效途径,是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渔业的发展方向。

2.10.3生态渔业建立的要点

一是渔业养殖结构得到优化和调整。

全面推广80:20模式化养殖,根据生态学的原理,突出主养品种,适当搭配其他如青虾、河蟹、乌鳢、甲鱼、黄颡鱼等名特优水产品种,达到优势互补、质量改善、效益增加的目的。

二是水域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按照食物链和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原理,突出了水域生态环境的调控。采取生物措施调控水质,使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如河蟹生态养殖通过水草种植、螺蛳移殖、适当混套养花白链、青虾等技术措施,不但营造良好的水域生态环境,而且有效提高渔业资源利用率。

三是休闲观光渔业得到长足发展。

在积极建设自然保护区和湿地生态保护区的基础上,着力开发建设观光休闲渔业带,使渔业资源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得到有机地统一,一个集渔业生产、观光旅游、餐饮娱乐为一体的观光休闲生态渔业基地已基本形成,并发展成为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第三章 人工湿地科普区构建方案

3.1项目基本情况       

人工湿地科普区位于上坝水库的西北角,构建面积:约67275平方米;配合观景木栈道,打造成科普、观光展示的生态湿地文化旅游和学习的湿地公园。

人工湿地

 

3-1 人工湿地科普区位置图

 

3-2 人工湿地科普区平面图

3.2项目特色              

根据现场勘查和业主湿地科普区的总体规划设计,本项目的湿地有如下特点:

1、湿地的本底环境较好,构建好的人工湿地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人工湿地-以消减污染源浓度为目的,本项目的人工湿地应定位为景观、科普、生境营造、主题角(比如荷塘蛙鸣、鼋龟池、观鱼池等)。】等。

2、本项目为水、陆纵横交叉的浅摊环境,更易于营造各种生境和小型主题景观。因地质条件为喀斯特地貌,且整个湿地位于泄洪通道上,不利构建多样性湿地(垂直流湿地、水平流湿地),也不利于开挖建设。建设湿地的同时应考虑洪水的冲击和地表径流污染物的消减。

3、本项目业主要求营造的核心主题是“科普”,因此必须重视多样性,在湿地形式多样性有难度的情况下,构建湿地生物多样性、生境多样性、景观多样性是本湿地科普区的主题。同时利用廊道空间和木展牌,把湿地科普知识传递出啦。

3.3人工湿地概念及分类

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将污水、污泥有控制的投配到经人工建造的湿地上,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收及各类动物的作用。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自由水面人工湿地处理系统;(2)人工潜流湿地处理系统。(3)垂直水流型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人工湿地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它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在促进废水中污染物质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的再污染,获得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

人工湿地的植物还能够为水体输送氧气,增加水体的活性。湿地植物在控制水质污染,降解有害物质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人工湿地植物的生长能调节湿地周围的小气候,美化周边生态环境,植物还可以为鸟类和爬行类等珍稀濒危动物等提供栖息地,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


3-3 垂直流人工湿地

 

 

3-4 水平流人工湿地


 

3-5 表面流人工湿地



 

3-6 小型湿地景观立体构建图

 

3.4工程设计内容

根据水生态修复的需要, 综合考虑水面面积、水体深度、停留时间等多种因素,确定本工程采用湿地系统中的自由水面湿地系统(敞流型)。该系统是向地面布水, 维持一定厚度水层, 水流呈推流式前进, 形成一层地表水流, 并从地表流出。地块纵向有坡度,底部不封闭, 原貌不扰动, 只需地表稍加人工半整. 水体在流动过程中与土壤、植物, 特别与地表根垫层及节根上生物膜相接触, 通过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及生物反应而得到净化。根据水深采用沉水植物-挺水植物-灌木相结合的搭配形式。设计的主要工程内容如下:

1、多样性生态驳岸

2、多样性湿地植物搭配

3、多样性生境营造

4、湿地主题构建

5、科普展示

3.5多样性生态驳岸

4.5.1多样性生态驳岸建设的必要性

本项目的多样性生态驳岸建设的必要性有:

1、降低雨水对驳岸、原有山体、原生态裸露土壤的冲涮,造成雨后水体的浑浊的现象;

2、消减人类活动的干扰造成地表径流带来的污染物浓度;

3、因为项目处在防洪通道上,因此构建的驳岸要有足够的稳固度和保护水土不流水的作用,保护构建好的生境不被水流破坏。

3.5.2工程设计

详见第三章。本项目的生态驳岸还起到勾画每个生境曲线和范围的作用。保护湿地科普区的小型池塘环境的形状稳定和清晰。

 

3.6多样性湿地植物搭配

1、根据湿地竖直坡面搭配

生态护坡岸上,土壤经常处于少水状态以种植常绿灌木为主,观花、观果、观枝干等根据生境环境混搭。常见灌木有玫瑰、杜鹃、牡丹、女贞、小檗、黄杨、沙地柏、铺地柏、连翘、迎春、月季等。

岸边水位0-1.2m和土壤经常处于潮湿状况,种植各类挺水植物,常见的挺水植物主要有:荷花、千屈菜、菖蒲、黄菖蒲、水葱、再力花、梭鱼草、花叶芦竹、香蒲、泽泻、旱伞草、芦苇等。

水位深度大于0.5米的区域,以沉水植物种植为主,主要种植根茎发达的沉水植物,常用的有:矮生耐寒枯草、刺苦草、微齿眼子菜、黑藻、金鱼藻等。

2、根据构建的生物生境搭配

   根据构建的不同生物生境,搭配不同的植物;如构建以荷花和沼蛙为主题的池塘环境,就只能选择搭配各色荷花。构建挺水植物花海,就要选择在同一季节开不同花色的挺水植物等。

3、综合条件考虑

根据贵阳市的水文地貌等条件进行设计, 遵循适地适种原则, 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地形和人文景观条件, 耐污能力强, 净化能力强, 并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植物. 同时, 在植物选择中考虑水生植物的生活史以及植物群落演替规律, 使得湿地内一年四季均有水生植物覆盖, 四季美景交替变化。

3.7多样性生境营造

拟投放的生物种类有:

 1、中华鳖体躯扁平,呈椭圆形,背腹具甲;通体被柔软的革质皮肤,无角质盾片。体色基本一致,无鲜明的淡色斑点。头部粗大,前端略呈三角形。吻端延长呈管状,具长的肉质吻突,约与眼径相等。眼小,位于鼻孔的后方 两侧。口无齿,脖颈细长,呈圆筒状,伸缩自如,视觉敏锐。颈基两侧及背甲前缘均无明显的瘰粒或大疣。背甲暗绿色或黄褐色,周边为肥厚的结缔组织,俗称“裙边”。腹甲灰白色或黄白色,平坦光滑,有7个胼胝体,分别在上腹板、内腹板、舌腹板与下腹板联体及剑板上。尾部较短。四肢扁平,后肢比前肢发达。前后肢各5趾,趾间有蹼。内侧3趾有锋利的爪。四肢均可缩入甲壳内。

2、沼蛙为大型蛙类,身体粗壮,长度80~100mm。头部平扁,头长大于头宽,吻端尖圆。上下唇皆白色,额腺明显白色两个。鼓膜大而明显,周围白色。背侧褶连续而粗大,位眼後至大腿上方。身体背面为黄褐色、灰褐色或暗褐色,腹面淡褐色,喉胸部密布淡黑色之斑纹。身体侧面由眼鼻线沿背侧褶至鼠蹊部有一条黑褐色的纵带。

3、泽蛙外形似虎纹蛙而体形小,体长5055毫米。趾间半蹼。吻部较尖,上下唇有6~8条黑纵纹;两眼间有“V”字形斑,肩部一般有“W”字形斑,有的还有宽窄不一的青绿色或浅黄色脊线纹。背面灰橄榄色、深灰色或棕褐色,有的杂以赭红、深绿色斑;无背侧褶,有许多分散排列、长短不一的纵肤棱。

4、巴西红耳龟(拉丁学名: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英文名:Red-eared slider),也叫巴西龟、红耳龟、可爱龟、秀丽锦龟、红耳彩龟,萆草龟、强生龟、麻将龟、七彩龟、红耳滑板龟、密西西比红耳龟、红耳侧线龟、可爱锦绣龟,是泽龟科彩龟的亚种之一,是一种半水栖龟类。因其头顶后部两侧有2条红色粗条纹,故又名为红耳龟,是龟类中的优良品种。原产美洲 ,具有很高的食用、药用和观赏价值,而且很适宜人工养殖。首先要指出的是巴西龟事实上是来自巴西的巴西斑彩龟。20世纪80年代中国有引入。后期因为经费问题,引入了原产地美国的密西西比红耳龟。由于两者幼体相似度极高,难以区分。称呼上延续了之前的“巴西龟”久而久之巴西龟变成了密西西比红耳龟的俗称。此龟有两个特点:一是乌龟不乌,色彩斑斓,头部有红色及纵向淡绿色条纹,背部呈深绿色带规则几何图案,圆周裙边似花蝴蝶翅膀,腹板处有黄、白、黑相间的甲文字式花纹,且每只龟不尽相同。二是运动活泼,比一般龟好动而且速度快。

 

3.8人工湿地主题建设

根据本工程的特点,拟营造的主题有:

1、挺水植物花海

2、荷塘蛙鸣

3、天鹅湖

4、鸳鸯戏水

5、观鱼池

6、放生池(鼋龟池)等。

以下是构建比较好的人工湿地景色: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公司介绍
公司介绍
经典案例
水生态项目
园林项目
企业文化
领导寄语
团队介绍
山恒生态公益基金
资质专利
资质专利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合作伙伴
合作伙伴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人才招聘